最近财经界有两个事件,看似稀疏平常,实则影响深远。
1、包商银行被接管
5月24日,央行官网发布:鉴于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现严重信用风险,将被接管一年,其业务将由建设银行托管。同时,包商银行正常经营,客户业务照常办理。
在随后的答记者问中明确道:接管前的个人储蓄存款本息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存款保险基金全额保障;5000万元(含)以下的对公存款和同业负债,本息全额保障,5000万元以上的对公存款和同业负债,由接管组和债权人平等协商。
2、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5月24日,由央行100%出资控股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其注册资本金为100亿元。经营范围为:进行股权、债权、基金等投资;依法管理存款保险基金有关资产;直接或者委托收购、经营、管理和处置资产;依法办理存款保险有关业务;资产评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天,是偶然巧合吗?当然不是。
这实际上是打通了银行(本质上是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从成立到破产的闭环:银行设立——经营不善——出现信用风险——破产/倒闭/清算——储户等债权人权利保障/贷款客户等债务人义务履行等一整套应对方案。
这是金融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的具体体现。2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官方的话说是提供有效金融供给。通俗的话就是:让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这些提供钱的金融机构,把钱投放到能创造增量财富、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地方去,而不能在金融领域内空转。
再具体的做法就是:让钱流入实体、流入企业、鼓励创业、鼓励劳动,而不是拿钱去放贷、去还债、去投资股票/债券/基金/房产等资产。
那对于金融供给侧的另一端——资金的来源方,也就是储蓄存款、投资理财的个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非政府组织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打破保本保息的刚性兑付。不仅买房产、买股票、买基金、买信托、买银行理财等不保证本息安全,连银行存款都不再保证必须本息安全。
2015年《存款保险条例》发布,其中的一条是“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即:同一存款人(个人/企业/其他组织等)在同一家投保机构(即投保了存款保险的机构,也就是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目前是50万)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
虽然条例实施4年,但还没有一家银行倒闭过、也没有一起存款限额偿付过,而这次包商银行或许要开了先例,虽然是妥协后的——个人储蓄存款不管金额多少,全额保障。只对对公存款(主要是企业存款)和同业负债(包商银行来自其他银行的存款/贷款等)超5000万的部分不再全额保障。
不管如何,信号已很明显:银行存款再不会全额本息保障,以后要来真的了。
这背后有一整盘棋的考虑。3
金融有效供给,是为了拉动实体经济,进而带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产业/消费升级。理财打破刚性兑付,是让投资人有风险意识,进而谨慎投资,就能减少资金过于聚集引起的资产泡沫,也就避免了金融系统性风险。
那让市场中充裕的资金流向哪里呢?流向股市等股权市场,流向实体企业,流向创业经营,流向科研创新……
股市严监管,加大保荐/承销/财务审计等中介服务的惩戒力度、加速违规/虚假/劣质企业的退市速度、成立科创板并实施注册制(原则上股票可以无限供应)、批复***角兽基金/科创板基金的设立,就是为了让市场中的钱流入股市。
政府机构提出的“放管服”服务,甚至以定向降准的形式鼓励银行给中小微民营企业放贷,针对企业的减税(增值税和所得税)降费(行政事业性收费/社保费用/电费/电信网费等),企业证(经营许可证)照(营业执照)分离改革等,就是鼓励资金多办企业、多搞实体。
鼓励科研资金投入,科技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是让钱流入科技创新领域;科创板成立,是让投资科技的资本有更多的退出渠道。因一旦投资成功就会回报巨大,大家才会甩开膀子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投资成功小概率的科技项目。
一堵一疏间,是一个系统、是一盘大棋。
我们普通人该如何应对这一趋势呢?4
关键要有风险意识,做好任何投资都可能血本无归的心理准备,所以要在自己承受范围内去投资。
银行存款。资金量大而又保守的人,当然可以选择银行存款,但尽量每家银行的储蓄存款不超50万。如有200万现金,可以选择4家银行各存入50万,也可以配偶、子女或父母的名字在同一家银行分别存入50万,这样就能确保200万本金绝对安全。
股票投资。因为政府支持实体、支持直接融资,所以股权市场会存在一定的机会,但直接投资股票风险又太大,因此建议大家投资一篮子股票的基金,而非单只股票,尤其是被动型的指数基金。对股票/基金不太懂的,建议选择宽指基金、以定期(每日/每周/每双周/每月)定额(如每次100元/500元/1000元/3000元等)的形式,如沪深300/中证500指数基金。对基金有所了解的,可以定期不定额(每次投资的金额不一样)的形式投资于行业基金、策略基金、主题基金等,如沪指50/创业板/红利指数等基金。
关注项目。因项目资产和管理公司的资产相隔离,所以风险大不大、收益高不高,主要在于你选择了什么产品,因此今后投资要更加关注项目而少关注资产管理公司(同样一家知名的信托公司,有的项目盈利赚大钱,有的项目可能就会亏钱),不要再迷信光环下的知名管理公司,如银行/信托/基金公司等。
愿读到本文的你,在新趋势下能赢钱、并且能一直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