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危机!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警惕!
原创:肖锋来源公众号:功夫财经已获授权给肖锋老师打……
原创: 肖锋
来源公众号:功夫财经
已获授权

曹老板司空见惯的中国人“拼命三郎”工作模式,破了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高回报、高工资、高消费”模式。
如果期望值和权利意识不与创新力、创造力匹配,就很难有实质意义上的进步。
眼下我们还是多关心关心制造业如何延续的问题,因为这仍然是一国经济的根基,也是大家饭碗所系。
“通用汽车会死在工会上面!”曹德旺这句话亮了。曹老板一直认为,美式工会是妨碍高效生产的大敌,有我无它,有它无我。

这番感慨出自时下很火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如果要给这部片子起个副标题的话,我看可以是《中国资本家如何与美式工会过招》。
按片中的介绍,福耀厂美国工人的收入是中国的7、8 倍,但美国工人仍不满,提出诸多劳工权益。这样的情形,曹老板在国内何曾见识过?
在我看来,造成近年西方民粹主义抬头、贸易保护大行其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曹老板司空见惯的中国人“拼命三郎”工作模式,破了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高回报、高工资、高消费”模式,西方人再难实现“高回报”。
而没了“高回报”这个前提,又怎么会有“高工资、高消费”?加上社会财富分配向精英阶层倾斜,劳工阶层工资十年不涨,民粹主义不兴起才怪。
于是,一股凶猛的反全球化浪潮席卷西方国家——西方可是全球化的始作俑者,可到了今天,他们自己却反了起来,这是为何?说到底,还是他们中一些国家不再从国际贸易中受益了。
贸易赤字,本质上是竞争力出现了赤字。在勤劳又不贵的中国人面前,美国的“三高”工作模式失灵,美国人每天用着各种“made in china”的产品,没了需求,他们的传统制造业很自然地走向衰落,工人也便跟着失落了起来。
但美国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也不是吃醋的,传统制造业不行后,他们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上去了。
美国人尤其是特朗普,不服气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大,中国人占了美国人便宜。其实,要解决贸易赤字的问题,不一定非得打贸易战,开放西方服务业进入中国便是可行方案之一。
这样一来,中国用产品从西方赚回来的钱,西方用服务与高科技再从中国赚回去,彼此共赢,岂不挺好?
但我们也应看到,发展到今天,中国人的工作模式虽仍具竞争力,但遇到的挑战也不少。
一方面,最近这些年年,大量的资金、资源乃至人才,都流向了房地产、虚拟经济等领域,制造业颇不景气。曹德旺还提醒说,“随着制造业成本不断提高,中国制造业产品可能会失去竞争力,也可能会引起国家竞争力下降,这必须引起中国人的警惕。”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做超市物业的保安、宁愿送外卖,也不愿意去工厂了,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很多工厂面临的一大困境。曹老板建议,美国俄亥俄州用补贴鼓励学生入读技校的做法,中国应该马上去跟进,可以多办些技术学校。
关于年轻人就业,2019年出现了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现象:其一是首都新机场招不到年轻的农民工,开出400~500元/天的待遇,工头在现场数票子都招不来人;其二是90后员工集体讨伐996工作制,马云提出的“996是福报”被痛批。
这预示什么?预示中国工作模式最核心的竞争力正在衰退。年轻人不认可旧的工作模式了,这样的变化,对中国的企业家们来说是个巨大挑战。
经济学上有一个刘易斯拐点,说的是人口红利将尽,经济发展后续乏力。我觉得还应该有一个心理上的刘易斯拐点,就是人们的期望值和权利意识超出了现实的承载能力,996被批判,就是这个拐点到来的标志。
中国工作模式的所谓优势,或许已经被正式终结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新一代劳动力不再像他们父辈那样辛苦劳作,由于全球化和互联网,他们的期望值和权利意识向西方劳工看齐。你会说,这难道不是社会进步吗?
但我以为,一旦这种期望值和权利意识,同创新力和创造力不匹配的话,就很难有实质意义上的进步。我们常常会恐惧,在不久的未来可能迎来“未富先老”,但实际上“未富先娇”同样可怕。
对一个仍旧处在爬坡阶段的经济体而言,核心产业劳动力的供应都成问题,绝不是什么好事儿。
最后,《美国工厂》还给我留下一个深刻印象,那就是多数工人都对工会进厂投了反对票,因为工会进来了,工厂也就完蛋了,但那些最初投票支持厂方的人,后来却有不少被辞退了。
倒不是曹德旺忘恩负义,主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淘汰了旧有工作模式。曹老板坦言,在人工成本很贵的情况下,只能去用机器人来替代人工了。
旧有生产模式把人当机器,但机器真来了,人也就下岗了。
奥巴马辛苦拍了一年的《美国工厂》,要用一句话总结的话,那就是:美国人工竞争不过中国人工,中国人工竞争不过未来的机器人,工会只是拖延了这种替代的速度,但难挡大势。

这不只是制造业面临的危机,更是我们职场人面临的危机,自动化的脚步加速到来,很多工种将被机器取代,而我们的期望值和权利意识却空前高涨。
怎么破?下一届美国总统竞选,华裔民主党候选人Andrew.杨承诺在当选后推行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即每个月给18-64岁的美国人发1000美金,以补充自动化带来的工作缺失。
他还为此提议,将美国的增值税(VAT)提高到欧洲水平,用来支付这笔钱。这似乎提供了某种解决方案,但细细琢磨问题不小,姑且不说这么大一笔钱能不能收上来,就说闲下来的人都干什么去,都是难题。
当然,眼下我们还是多关心关心中国的制造业怎样走出困境,因为这仍然是一国经济的根基,也是大家饭碗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