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小平
来自公众号:今日平说(zg5201949)
导读:这一次,让我们共同担当。
目前有三把刀已经斩到了猪肉身上,导致肉价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剧烈波动。此事一出很多自媒体都开始了集体甩锅,张口闭口“通货膨胀”、“货币超发”之类的话。我有时候怀疑他们是不是初中上学的时候都逃学了,对经济问题只知道“通货膨胀”、“货币超发”这俩词,其他一概不知。这样的人也配开办自媒体?这不是贩卖无知和恐慌吗?
由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必然导致全民挤兑、银行破产、物价普涨,但这三个情况全都没有出现。秋季果蔬上市后,普通应季果蔬价格已经和往年没有什么区别,超市米面粮油价格走势几乎没有什么波动。房价、工资、农贸市场十分稳定,广场舞继续、挤兑没有发生、银行运转顺利,有些产业还嫌资金量不足不利于周转,要求央行进行定向降准呢。在这种情况下,你跟我说中国发生了“通货膨胀”?怕不是魔怔了吧,弟弟们。
抛开魔怔弟弟们的危言耸听,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情况。其实此轮猪肉暴涨和06年猪肉暴涨的背后成因基本相似,只是情况更为复杂。06年猪肉暴涨来自外资对中国畜粮豆粕的垄断性进攻尝试,而如今豆粕因素之是其中之一。在周小平看来,猪肉短时间内暴涨的成因非常明显,那就是贸战影响下的大豆价格上涨+全国大范围同步离奇发生的非洲猪瘟+部分地方环保一刀切带来的养殖厂大面积关停。
准备出栏的生猪大面积死亡,正在养猪仔的场地大面积关停,贸战影响下的大豆供应不稳价格上扬,这三刀一齐砍下去,猪肉不飞天谁飞天?一切都只不过是市场供需关系出现了问题,跟货币供应量毫无关系,更牵扯不上通货膨胀。
一:豆粕战争
人们是健忘的,对不好的事记忆犹新,对好的事总是过眼就忘。升米恩,斗米仇。普遍性社会文化的缺点就是对好人或好事要求太苛刻,对坏人和坏事则显得过分包容。容不得好人好事有一点不对,而那些满身污泥的人和事只要哪怕偶尔出现一丝闪光点也会立刻被捧上云霄。
猪肉也一样,人们只记得猪肉涨,不会记得猪肉降。2006年时,生猪肉也一度在短时间内从7元钱左右一斤涨到了16元左右一斤然后开始回落,但2008年时又再次反弹到20元左右的价格峰顶。——当时坊间舆论也一样,无非就是怀疑中国遭遇了“通货膨胀”之类的老调子。但实际上,2006和2008年时的两轮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源于大豆市场的波动。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深入进行,中国经济不再***立于世界之外,而是充分融入世界经济的脉搏当中。按照WTO相关国家签署的协定,我国逐步开放的粮油市场加快与世界接轨,很多大豆油压榨企业开始被外资控股。大豆压榨行业,怎么就和猪肉价格扯到一起去了呢?原因就在大豆目前是养猪产业的超级主粮。大豆压榨出来的大豆油供应人们日常生活食用,而剩余的残渣豆粕还富含很多蛋白质,因此十分适合喂猪。
大豆压榨行业开放后,外资集中力量对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发起了总攻。最高峰时期,我国的大豆压榨企业95%以上被外资控制或控股,在掌握了终端之后,外资就开始联手抬价,对大豆油和豆粕价格进行垄断性控制。在很短的时间内,豆粕价格就开始了飞天之旅。豆粕暴涨直接导致生猪养殖行业被震动,随后猪肉价格也被迫一并飞涨。通过价格杠杆的传递,最终导致猪肉价格从2006年4月的从7元左右,一步步涨到了2008年的16元左右以及2011年时最高20元左右大关。
但每一次涨到顶峰的时候,猪肉价格都会被打压下来。这十几年来,猪肉价格曾经有两次摸顶20元左右的高价,但随后均下滑到了8-10元左右。
当时有人说,中国人为什么不自己种大豆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地不够。中国面积和美国差不多,但是中国的可耕种土地面积更少,人口却是美国的4倍多。如果中国要实现大豆自给自足起码需要拿出7.6亿亩耕地。但是,目前中国的永久耕地红线为15.5亿亩。在这种有限的资源下,还要拿出一半来种大豆?别开玩笑了,这样的话全国人民岂不是都只能吃大豆,不能再吃米面豆果蔬了嘛。
所以中国的大豆需求长期依赖进口,是必然的。而影响大豆价格的因素不仅包括大豆进口价格,还包括大豆压榨等渠道因素。一方面是大豆压榨企业垄断价格,另外一方面是2008年那会儿国际游资也参与了国际大豆价格的炒作。当时国际游资疯狂抬高大豆价格,造成大豆期货价格一路飞涨。而这就再次诱发了猪肉价格的持续飙升。
在紧要关头,当时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组合拳对猪肉价格进行回调。一方面国家拿出了战略储备猪肉以极低的价格大量投放市场,以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另外一方面,国家要求中粮和中储粮拿出手中的大豆储备量投入国际大豆交易市场进行价格搏杀,最后国家还对粮油压榨企业采取了一些反垄断措施。三管齐下,效果立竿见影。猪肉的价格两次从20元左右的高价迅速回落,一直落到8-10元左右,直到今年再次遭遇上涨风波。
这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快速飞涨,中国人均收入飞速提升,中国GDP总量全球第二,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增长,中国货币投放总量根据经济总量同比提升。但尽管经济和收入实现了常年的双增长,但是猪肉价格并没有一直处于峰顶,而是摸顶就回落。请问,这哪是什么通货膨胀?根本不挨边好吗。
不是政府向市场投放货币就叫通货膨胀,而是货币供应量极大超出全国物资总量才有可能造成通胀。如今中国的这些高楼大厦、高铁飞机、超级技术、重工轻工、第三产业、高速电网、消费提升、资源储备等等等等,哪一样不是值钱万万亿?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也不存在搞通货膨胀的必要。
但目前由于受到贸战的影响,国际大豆交易市场价格又一次出现了上扬,这也就再次刺激影响着我国猪肉价格。
二:猪场关停
从2006年到2008年期间的两轮因豆粕和国际大豆期货所引发的猪肉战争我们都打赢了,但是今天的情况则更为复杂一些。实际上,自2016年以来就有不少敏锐人士不断释放对生猪养殖产业的担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共发展,是我国当前的生态和产业发展战略指导方向。中国生态环境必须得到保护,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环保监管和投入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不过,在一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一刀切的情况,对可能涉及污染的企业进行了一刀切式的关停,或者运动式的环保。这种现象很快引起了中央注意,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以及央视新闻多次发声,对一刀切、运动式关停等现象进行了批评。国家要求,各级地方应该对相关污染产业进行环保配套设施的建设、设备购买、投入使用、技术指导、以及资金和政策帮扶,而不是一关了之。
但即便如此,很多地方的一刀切现象却并非停止。更何况,开工难,关停易,复工更难。在很多地方,就连农户自养猪小场地也被强行关停,但这样又造成了农村产生的生活泔水无法消耗,当地农民只能将其趁夜倒入河沟里造成更大的污染。为了治理污染,造成更大污染,还减少了生猪存栏量,这是何其不智?猪粪是农家肥,因为很多地方不再允许农户小猪场养殖,所以农家肥也急剧减少,春耕时农户们又不得不加大对化肥的使用,加剧土地负担和雨后污水渗透。
还有的地方,从一开始的小规模散养不允许,到几百头规模也不允许,最后到上千头规模亦不允许。并且对养猪产业提出了诸多近乎苛刻的要求,导致许多养猪企业不得不退出经营,放弃场地和设备。另寻场地几无可能,原址复工更是遥遥无期。
猪肉价格暴涨之后,国家出台新政策,要求各地方政府要尽快组织生猪养殖厂恢复养殖。但是政策容易,实施难。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许多规定和条条框框仍在执行,很难被废止,这样一来恢复养殖就成了一纸空文。此外,还有些养殖厂因为之前吃了亏,遭遇过强制关停,所以不愿也不敢再重回这个高风险产业,生怕哪天又再次被取缔后血本无归。
因此,一些地方的一刀切现象也是本轮猪肉价格暴涨的推动力之一。中国的环保应该是体现在对养猪产业基础设施和污水处理的配套提升上,而不是体现在对养猪产业的条条框框约束和禁养上。环保不能不搞,但猪肉也不能不吃啊。
三:非洲猪瘟
2018年开始,中美贸战日趋正酣。大豆是中国反制美国关税霸权的一张底牌,但是拒绝了美国大豆,就会导致我国生猪豆粕供应不足。正如央视评论员所言:“贸战是损人不利己的。对此中国的态度只有一个,那就是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看来,美国目前选择了打。既然是打,就不可能只出一招。在明知大豆价格上涨会影响猪肉价格的基础上,美国肯定还有后手。中国对美国大豆进行反制之后,国内多地开始同步爆发猪瘟,并且爆发的省市之间没有连续的传播传染带,而是跨地区,断点式的同步爆发,严重怀疑有人为散播的可能。
中国境内过去从未如此多地同步爆发罕见的非洲猪瘟,尤其是大豆贸战影响下爆发针对猪的瘟疫,更是让中国陷入极大的民生压力当中。此次非洲猪瘟爆发地点多、爆发趋势迅猛、影响范围广大,各地为了防控疫情纷纷设卡对运送生猪车辆进行挨个检疫,同时对出现猪瘟的养殖厂生猪进行批量销毁和消毒掩埋。而这又造成了生猪出栏存栏量的进一步下滑。
综上所述,此次猪肉价格暴涨其实就是市场供需关系失衡所导致的。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供应能力因为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不断下滑,从而导致价格上涨。这种上涨是短期的,和货币政策无关,对中国整体宏观经济影响不大。
四:解决办法
从目前来说,国家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一方面再次动用国家战略储备肉投放市场,一定程度上平抑猪肉价格。另外一方面,中国政府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国家大量进口猪肉。同时,国家还要求各地尽快帮助此前关停的养猪场进行养殖恢复,在恢复的过程中配套升级环保和治污设备。最后,中储粮和中粮也再次出手,通过国际大豆期货市场大量采购,稳定大豆和豆粕供应。
不过猪肉的价格恢复是需要一定周期的。恢复养殖需要时间、猪苗投放需要时间、猪苗生长也需要时间。因此,在猪肉供应量没有彻底恢复之前,我们每一个人也可以为国家做点事。比如在这个期间少吃点猪肉,多吃点鸭肉、兔肉、鱼肉等等。涓涓细流,终汇成海。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就可以暂时缓解猪肉市场目前的紧张供需关系,给我国猪肉价格恢复稳定吃下一颗定心丸。这一次的猪肉价格波动比2006年时情况更为复杂,压力更大,解决更难。但大国的转型,从来就没有容易二字。所以这一次,让我们共同担当吧。